- 台灣水資源概況
- 用水缺口
- 各區域水資源計畫
- 重點水資源建設
一、 台灣水資源概況
行政院每隔4~6年會根據氣候變遷,產業投資,水資源設施老化和都市化程度等因素檢討全台水資源計畫,最新一期是盤點至2036年的水資源經理基本計畫。透過這個計畫可以了解過去用水情形和未來的用水困境,以及政府提出的因應政策。

2010至2019年10年間,台灣平均年降雨量約915億噸,平均用水量約168億噸。依據經濟部水利署訂定的每年天然水資源利用量不可超過200億噸的目標,台灣近10年的用水表現是符合標準的。

二、 用水缺口
分析水情供需,現況供水能力大於用水需求,台灣整體沒有缺水問題。但若衡量2021年的供水能力和2036年的用水需求,會有用水缺口約67.59萬億噸/日,主要分布在台南、新竹和高雄;雙北地區則供水量很有餘裕。顯見因降雨及產業因素,各地區水資源分配不均,探討各區域水資源關鍵議題及因應方式就是一個重要命題。

根據行政院2036年水資源計畫,至2036年全台水資源缺口約67.59萬億噸/日。
主要用水缺口地區為台南-22.5萬億噸/日,新竹-18.5萬億噸/日和高雄-9.2萬億噸/日。
三、 各區域水資源計畫
1.北部地區水資源計畫
- 水資源供需檢討:
北部區域枯水期降雨較中南部充沛,因此水資源發展重點在水源調度,像是桃園、新竹地區產業快速發展,枯水期供水不穩,需要石門水庫大漢溪常態支援。

水資源關鍵課題 | 重點發展項目 |
1. 桃園、新竹地區產業用水快速成長,未來面臨供水缺口 2. 新竹地區頭前溪中游水質不佳 3. 基隆、新竹地區自有水源不足 4. 東北端豐沛水源輸送問題 5. 北水南送輸水管線瓶頸 | 1. 埤塘活化利用,作為枯旱期間備援水源 2. 強化區域調度,擴大翡翠水庫水源南調 3. 推動伏流水 4. 加強科技造水 5. 既有供水設施改善 |
- 重點水資源工程:
- 新店溪水源南調桃園
- 南勢溪引水至石門水庫、蘭陽溪引水至南勢溪或石門水庫
- 寶二水庫溢洪道加高
- 基隆河越域引水至翡翠水庫
2. 中部地區水資源計畫
- 水資源供需檢討:
供水能力尚滿足用水需求,彰化及雲林部分地區長期依賴地下水致發生地層下陷;921地震以後水庫集水區表面土層鬆動,颱風強降雨事件易造成水庫淤積。目前重點工作為強化管理水資源,包含地下水管理及水庫集水區保育等工作。

水資源關鍵課題 | 重點發展項目 |
1. 苗栗、臺中、彰化產業用水持續成長 2. 雲彰地區地下水超限利用 3. 彰化自有水源不足,仰賴外部水源 4. 東北端豐沛水源輸送問題 5. 濁水溪揚塵嚴重 6. 彰化為自來水區域管網供輸斷點 | 1. 強化區域水源調度,打通中部區域調度瓶頸 2. 推動伏流水 3. 備援井網設置 4. 加強科技造水 |
- 重點水資源工程:
- 鯉魚潭淨水場北送苗栗地區清水管線
- 台中至雲林管線連通改善
- 濁水溪二期、烏溪三期及大安溪等伏流水
- 天花湖水庫、永和山水庫增設引水設施、大安大甲溪聯通管工程
3. 南部地區水資源計畫
- 水資源供需檢討:
南部區域豐枯水期降雨差異明顯,近期大型產業持續進駐南部區域,產業用水需求突增式成長,需有對策因應。

水資源關鍵課題 | 重點發展項目 |
1. 大型產業進駐南部區域,用水需求增長 2. 曾文、南化等重要水庫,淤積嚴重 3. 嘉義地區自有水源不足 | 1. 既有供水設施改善 2. 區域水源調度,擴大南北調度 3. 備援井網設置 4. 加強科技造水 |
- 重點水資源工程:
- 白河水庫改善工程、南化水庫溢流堰加高、阿公店水庫越域排洪道
- 濁幹線與嘉南大圳串接北水南引、曾文越引、嘉義-臺南雙向供水、高雄-屏東雙向供水等工作
4. 東部地區水資源計畫
- 水資源供需檢討:
東部地形狹長,且供水系統相互獨立,未有管線連通,無法相互調度支援。多以川流取水,枯旱及高濁度期間恐有供水不穩定問題,應設置備援水井或設置伏流取水設施提高供水穩定性。

水資源關鍵課題 | 重點發展項目 |
1. 枯旱及高濁度緊急事件應變能力待提升 2. 偏鄉觀光用水需求成長 3. 農業用水枯旱期水源不足 | 1. 強化區域水源聯合運用 2. 備援井網設置 3. 多元水資源開發 |
四、 重點水資源建設
就各區域的重點水資源發展項目,可以歸納出重要的設施有:
- 用於攔截河川及匯集水源的攔河堰、水庫、人工湖
- 開發河床下淺層流動的伏流水設施
- 用來傳送調配的輸水管線
- 科技造水的再生水廠和海淡廠
這些設施也就是一滴水從空中落下至水龍頭流出,中間必須經過的過程。以下就各別設施說明其重點政策規劃,再生水則專章介紹。

1. 水庫清淤
全台灣共有95座水庫,其中營運30年以上的有72座,除保養維修外,還面臨泥沙淤積的問題,占全台水庫容量75%的13座重要水庫平均淤積率為36.2%。因此「擴大水庫清淤及設施強化計畫」以陸挖及抽泥方式擴大水庫清淤,既增加水庫容量又延長水庫壽命。另外,政府也有評估將部分水庫壩體增高,增加蓄水量,提升枯旱期備援供水能力。
2. 海淡廠
受極端氣候影響,全球各地都再利用科技減少對降雨的依賴,美國、澳洲、新加坡、以色列等國家積極興建海水淡化廠,將其視為確保穩定供水的解方。經濟部近年也加速推動科海水淡化廠計畫,從北到南共規劃6處可行廠址興建8座海淡廠。新竹和台南海淡廠工程優先推動,計畫總興建費用280億元,預計於2027-2028年完工產水,每年可增加3,000萬噸保險水源。後續還將推動嘉義、北高雄以及台南(第二期)每日產水量各10萬噸海淡廠,另有評估中的台中廠。若8座海淡廠全部建置完成後,預估海淡水每日產水量可達85萬噸,將占全台總用水量約7%。
3. 伏流水
伏流水為流動或儲存於河道下方砂礫石層中的水源,經天然砂礫層過濾,水質佳且開發成本低,可透過管線匯入鄰近淨水場,再受污染機率低,是良好水源之一。後龍溪、濁水溪、高屏溪及林邊溪等伏流水已提供每日139萬噸水源穩定供水中,高屏溪伏流水則是112年南部旱災穩定供水重要水源。目前正推動的伏流水工程還有油羅溪、大安溪、烏溪、荖濃溪等處,完工後可再提供每日29萬噸水源,加總可達每日168萬噸水源約全台每日公共用水量13%。

4. 西部廊道供水管網建設
台灣水資源因降雨地理區分配、人口分布以及產業群聚等因素,導致分配不均。為平衡水資源供需,將北中南三區水源互相調配的供水管網成為重點建設。西部廊道供水管網計畫如下圖所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