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水資源產業研究 – 5點介紹循環再生的再生水

前一篇文章探討台灣水資源的概況,本篇文章特別聚焦在再生水這項最被倚重的科技造水方式,講述再生水的原理、困境以及展望。

一、 再生水簡介

再生水顧名思義就是二次利用的水資源,依來源可分為兩種,一是系統再生水,二是非系統再生水。系統再生水指取自下水道系統之廢(污)水或放流水,經處理後再利用,是收集民生汙水及工業廢水,水源相對穩定且可預期,適合做為保險水源,是十分被重視的科技造水項目。

資料來源:DSET(2025年2月)

由於廢汙水是再生水的源頭,汙水處理量決定再生水的供給量。根據內政部統計,截至2024年2月底,全台共計完成82座污水處理廠,完成接管戶數達392萬戶,接管普及率42.35%,每日可處理的污水量達332萬噸。這樣的汙水處理量放眼世界是甚麼水準呢? 瑞士洛桑管理學院2023年IMD世界競爭力年報中,台灣「污水處理率」項目排在第46名,屬於後段班。鄰近亞洲國家,像是日本早在2011年接管普及率就超過75%,新加坡和韓國甚至高於90%。可見台灣的汙水下水道系統仍有成長的空間,同理,再生水亦成長可期。

二、 台灣再生水廠現況

資料來源:水利署

台灣自2013年起開始執行再生水廠開發,由水利署、特定園區主管機關及地方政府合作推動。目前行政院已核定推動再生水廠共16案,未來完成後總計每日可增加63.4萬噸穩定水源,以科技造水方式降低降雨依賴,穩定供水。既然是科技造水的重點項目,2013年至今已供水的案場僅有6座,可見再生水推動上困難重重,接下就要說明再生水的限制與因應對策。

三、 再生水發展限制

再生水發展的限制主要有兩個,一個是供需水端立場差異,另一個則是再生水價格過高。

供需水端立場差異

一份用水契約的簽訂需要供水端、調配水端和需水端這三方的協調合作,然而供水端想要的是保價保量;調配水端基於成本回收角度,希望能以最小的保證量取得最大水源調配量;需水端盼望的則是有需求時獲得保證水量,依照使用量支付水費。由於這三方立場迥異,協調上曠日廢時,以致用水契約的簽訂相對困難。

再生水價格過高

目前已設置的公共汙水處理廠多以集汙地區為選址考量,再生水廠的概念相對近期,以致再生水若要供水到工業區,會面臨鉅額的專用管線建置成本。管線的建置成本、後續操作維護和營運廠商的利潤都會反應在每噸再生水價格上,以致其價格遠高於工業用水價格12元/噸(參考下圖已和用水端簽約的再生水廠)。對以獲利為導向的企業來說,要捨棄價格較低的工業用水使用再生水,是相當不切實際。以致再生水用水契約的簽訂上,往往需要相關政府單位或是地方政府出面吸收額外成本,才能促成。

資料來源:公共汙水處理廠再生水推動計畫(110年至115年度)

四、解決方法 – 縮短價格差距,立法使用再生水,增加中央補助

對於再生水發展的困境,政府推出了幾項法案做為因應的對策,希望能加速再生水的發展。例如,為縮短再生水與工業用水價格差距,政府推出耗水費政策,針對用水大戶用水總量超過9千噸時,每噸水加收3塊的耗水費;為使企業多使用再生水,規定當企業新增廠房及擴充設備時,提出的用水計畫中至少50%的水源使用再生水;為提供更多的再生水源,再生水相關設施的建設費用,中央補助可以不受比例限制。

1.《耗水費徵收辦法》:根據《水利法》訂定,以單月使用自來水  、地面水及地下水之總用水量逾九千立方公尺(即9千噸)者為徵收對象。

耗水費費率計徵方式如下:

  • 用水人於計徵水量期間單月使用自來水及取用地面水總用水量逾九千立方公尺,其超過部分,以3元/立方公尺計。
  • 用水人於計徵水量期間取用之地下水總用水量,以3元/立方公尺計

2. 《開發單位使用再生水辦法》:根據《再生水資源發展條例》訂定,開發單位興辦開發行為用水計畫之計畫用水量達每日二萬立方公尺以上者,用水計畫中工業用水應使用至少百分之五十系統再生水。

3.《中央對直轄市及縣市政府再生水開發案建設費用補助辦法》:根據《再生水資源發展條例》訂定,其中第四條第二項寫到為扶植發展再生水資源及考量地區水資源情勢,並配合國家整體發展維持區域供水穩定,中央主管機關及中央下水道主管機關得報行政院申請專案補助,不受補助比率之限制。

五、 結論

總體來說,再生水的機會及優勢是因應產業發展,用水需求持續增加,氣候的不穩定使我們無法完全依靠自然水源,需要再生水這種科技造水的方式增加供給;加上政府十分重視再生水,推出各項法規提高企業使用意願,以及補助再生水廠的興建等等,這些都是產業利多。至於不利因素則是高昂的前期管線建置成本、用水契約簽訂上的繁複溝通協調以及令企業望之卻步的再生水價格。

綜合以上,對於再生水產業的發展趨勢,我個人認為是穩定向上的,畢竟台灣汙水管接管率仍有大幅增長空間,汙水處理廠搭配再生水廠及其專管的布建,每年應該都會有相關案子推出;加上傳統取水方式的成本持續上升,環保意識抬頭,企業也漸漸接受再生水。但要看見再生水產業爆炸式的成長應該是很困難,畢竟每個案廠推動上涉及中央和地方政府以及用水端的協調,這些都曠日廢時。所以,對從事水資源建設的業者來說,未來趨勢雖不是一飛衝天,但絕對是細水長流。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